立冬時節,瀘州敘永鎮紅巖村萬畝茶園拉開冬管序幕。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作業,氣象監測、蟲情測報、森防監測等設備實時采集數據,為數字平臺決策提供支撐。這場科技管治變革,正是紅巖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、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。
智慧冬管:
茶園管護邁入“知天而作”新時代
作為全國文明村、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、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,紅巖村坐擁1.4萬余畝優質茶園,2023年茶葉總產值達1.3億元,村民人均純收入超2.7萬元。然而過去,冬季施肥、病蟲害防治等管護工作長期依賴人工經驗,不僅效率低下,還存在資源浪費、管護不均等突出問題。
“我家有7畝多茶林,因為冬天有蟲,以前管護就背噴霧器去殺蟲。現在村上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,還有蟲情監測系統,它24小時工作,不需要再自己手動除蟲,給我們節約了很多時間。”敘永鎮紅巖村村民潘洪秀說道。
改變源于中國電科的精準幫扶。為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“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,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”的要求,幫扶單位聚焦紅巖村茶園管護痛點,量身打造了智慧農業管理體系。
“冬季是茶葉根系養護的關鍵時期,水過多易爛根,水過少則影響來年發芽。這套智慧噴灌系統會根據茶樹冬季需水需肥規律,把每一滴水肥都用在‘刀刃’上。”中國電科海康威視技術工程師吳智敏介紹道。
此外,茶園管護還整合了多項智能設備:70套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與35套景觀式太陽能殺蟲燈,利用害蟲趨光性開展物理防治,減少冬季蟲卵滋生;智能蟲情監測站通過AI算法精準識別害蟲種類與數量,提前預警病蟲害風險;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快速檢測土壤肥力,為冬季施肥提供科學依據,形成“灌溉——防控——施肥”全鏈條智慧管理模式。
科技幫扶不僅減輕了村民勞動負擔,更推動茶園品質穩步提升——村里的福選9號茶(品名“定峰毛尖”)榮獲中國(四川)茶葉博覽會金獎。
敘永鎮農業農村辦主任羅葉說:“接下來,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,把智慧農業在茶產業的成功經驗,推廣應用到水稻、果蔬、油茶等作物上,讓智慧農業的紅利惠及更多百姓。”
數字賦能:
基層治理實現“精細高效”新升級
科技賦能不僅讓冬季茶園管護更高效,更讓紅巖村的鄉村治理煥發新生機。在紅巖村黨群服務中心,巨大的顯示屏上,“敘永鎮數字鄉村”清晰呈現道路監控、智能事件、物聯感知設備數據等信息,與10臺智能網絡攝像機、2臺熱成像雙光譜云臺攝像機、6臺人員檢測攝像機、6臺河湖智能球機、5臺耕地保護專用球機、2臺VR球機、5臺氣象傳感器傳來的實時畫面無縫銜接,構建起覆蓋茶園管護、森林防火、安全監測等場景的全方位數字治理網絡。
據吳智敏介紹,中國電科提供的數字鄉村平臺,通過前端監測設施設備的建設,構建了物聯一張網,數據中心將收集的物聯數據,經過治理和分析,應用于多種數字化場景,提升基層治理效率。
結合紅巖片區實際情況,中國電科因地制宜提供了森林火情監測預警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、人員防落水預警、土壤墑情監測、蟲情監測等系統,以科技助力打造數字紅巖美麗鄉村。
“數字鄉村平臺,對于基層治理工作來說起到很好的效果。比如說野外用火這塊工作,以前我們要花費很長時間去發現并處置。現在通過這個平臺,我們能夠及時發現,及早處置。”敘永鎮紅巖村監委主任楊馥紅說道。
模式創新:
政企攜手打造鄉村振興可復制樣本
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紅巖村落地生根,催生出“科技賦能產業、數字優化治理”的鄉村振興新圖景。中國電科的精準幫扶,不僅讓智慧設備走進田間地頭,更讓“數字賦能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如今的紅巖村,冬季茶園管護告別了“看天吃飯”的舊模式,邁入“知天而作”的智慧時代;鄉村治理從“粗放式”轉向“精細化”,村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持續提升。
接下來,紅巖村將持續深化與中國電科的合作,進一步完善數字鄉村治理平臺,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讓這座萬畝茶園村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更強活力,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基層實踐樣本。
